Logo

過早讓嬰幼兒學走路會導致足外翻、扁平足!?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在嬰幼兒階段,活動度的發展更早於學會穩定度之前,在受到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後會開始尋找刺激源,第一間事是轉動你的頭(頸椎活動度)開始環顧四周,接著頭的移動方向跟位置帶動肩膀的移動,然後開始在地上翻滾朝著刺激源前進。為了探索瞭解自己的身體活動度與感知外在的事物,你開始把手、手抓到的玩具、最後腳都往嘴巴塞。
接著你學會一件事,如果想從A點移動到B點更快的方式,可以用上半身肩膀與手的偕同作用拖著在後頭的腳在地上匍匐前進,所以肩關節是在人體發展過程中首先承受體重、帶動身體動作的關節,並非髖關節。最後學習到如果利用雙腳站立姿勢將可以再加快移動的速度,所以最後學到了如何行走。

開始學走時,你會手攀著桌腳、椅子、牆緣往掉落在地上的餅乾前進,而當你千辛萬苦地走到餅乾前面,這時你將手移開原本輔助身體移(代替身體穩定性)的支撐物、跨出一大步,結果摔的狗吃屎。
穩定度是需要學習的,如果缺乏穩定度的發展,強迫嬰幼兒提早結束爬行與翻滾階段,更走的進入學步階段時(過早的利用學步車),就會容易產生跳過發育的正常順序所造成的傷害。

 

你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在嬰幼兒時期就足外翻嗎?因為身為家長的我們可能讓他提早結束在地上進行翻滾與爬行的階段,這時當不具備足夠的軀幹穩定度與下肢肌力時,幼兒只能選擇利用代償的姿勢(足外翻、膝外翻)來完成動作模式,接著習慣在這種代償姿勢下進行動作,久了就喪失足弓在正常發育下應有的角度,長時間錯誤的姿勢下最後可能導致扁平足的出現
 
嬰兒學步前在地上所進行的運動與移動方式都存在具有意義的功能與作用,目的是要在站立行走階段前,先讓軀幹擁有足夠的穩定度,與髖關節附近的肌肉群(臀大肌)建構足夠的肌力。當在幼兒匍匐前進階段(Tummy Time)時肚子會被當作身體的支點代替腳的功能,這時讓身體的肌肉如脖子、背部、手臂等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肌力為了更進一步的利用四肢爬行、與行走的階段。譬如,孩子在地上無意識地進行類似於熊爬、側爬等的反覆核心抗動的軀幹穩定度訓練。接著當學會如何用肩膀、手軀幹的扭動來帶動身體的匍匐前進後,雙腳跟臀部開始學會參與爬行的動作,同時也在慢慢建構在行走、站立前的下肢肌力。
 
嬰兒的動作學習發展建議與平均時間:
肚子貼地的匍匐、翻滾階段(1-6個月)→爬行階段(6-10個月)→學步階段(10-12個月)→ 
行走階段(14-15個月;甚至到16-17個月)
 
人體的發展上,感知系統跟負責掌管身體平衡,且與帶動身體移動的大腦前庭有緊密的連結。嬰兒從開始利用核心的肌肉的地上爬行、翻滾、最後站立行走,都是因為運動接受器收到訊號後,回傳給上級的運動皮質,這樣一來一往的產生與建立身體的反射性回饋,使身體可以逐漸地做出越來越多複雜的動作。
 

如果孩童的發展中跳過重要的爬行階段,除了上述可能造成對於軀幹穩定度發展的刺激不足外,也有機率會產生學習障礙,爬行是一種跨越與連結身體對側的運動,同時刺激右腦跟左腦中負責神經傳導的倂底體的發展這使身體能夠左右側手、腳、視覺、聽覺同時做功的能力,進而帶給身體在接收外在環境的刺激下,能夠讓身體兩側有效的整合並更有效率的產生運動。爬行也是一種讓身體快速學習協調功能的能力,也是我們在嬰兒成長時期練習身體兩側手腳的協調與同時動作的開端。爬行的學習過程讓我們發展,如穿衣、進食、運動等能力,如果跳過這一步驟,將來可能在往後成長的階段上產生困難。

想了解更多有幼兒發展議題可以關注這此紛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r.HC.Wang/videos/vb.229747550526331/628584257309323/?type=2&theater

More to explorer

動人致力於為客戶提供便捷、專業及客製的到府健身服務

>>填寫資料獲得
>>免費體驗課程